top of page
  吉 客 分

NIHAO

作家相片吉客創生

城際間所見天井 (Atrium) 之聯想|藝術與採光

已更新:2022年10月4日


Atrium

辭典是這麼解釋的:《Architecture》 an open-roofed entrance hall or central court in an ancient Roman house. • a central hall or court in a modern building, with rooms or galleries opening off it, often glass-covered. 中文呢,咱們就以穹頂中庭、挑高天井等名詞來說明這個場域。

城際間:雅典、成都、紐約

在各城市中遊走,都會經意或不經意地走進公共(商業)空間,有的似乎有著類似的場景。最近和水弟聊到我們要在工作及生活時感知大街小巷,這種感知如能在城際間也能感應,空間的移動:不管是出差或休閒,則更加有意思。

下面這張組合圖是分別在雅典 (2003)、成都 (2017)、紐約 (2018) 拍的。姐感知到的是:天井的藝術裝置和採光節能。

公共裝置藝術:傘的世界

在前二張(雅典和成都)拍到的天井,都是用「傘」當做裝置藝術元素的,應該是這個傘的元素,直覺地感知到二個場域的聯想。

雅典這張是在地鐵站拍到的。到雅典的那一年是雅典奧運的前一年:2003年,印象很深刻,三十出頭的小資女對古文明、對閨密都極為相挺,三個在英國唸書的同班同學,相約在雅典再聚,來個同學會。那時候,我們已開始了「沙發客」式的旅行,二個外國人擠在雅典同學的小公寓裡,睡沙發,打地舖,一點都不累!(現在呢,没有床好好睡個覺就渾身不對勁, 整天像没充到電,眼睛隨時可以閤起打盹。)

還記得有一天,就待在雅典,希臘B姐特別領著去搭地鐵(雖事隔15年,仍記得當時感知到雅典地鐵是夾在古文明地層間,坐在雅典地鐵的感覺比其他城市奇妙多了!),到雅典市鎮廳前看衛兵交班儀式,以希臘文明為傲的B姐,也熱情地帶著去看地鐵往地面看上去(天井)的裝置藝術(現代藝術),想要在每分每秒都讓我們感受到雅典的古力與美力:

在寫這篇吉客文時,也和B姐問了一下,15年前的這個裝置藝術仍在,B姐說:當然!並且查了更詳細的資訊,才知道是 George Zongolopoulos 所設計的。George Zongolopoulos 是希臘很著名的雕刻家、畫家及建築師,這個裝置作品是他晚期捐贈給雅典地鐵的公共藝術【註1】,位在雅典最忙碌的地鐵站:Syntagma。

(Photo credit: Chi Hsu in 2003)

成都九方購物中心:傘的詩雨

相對於雅典地鐵所看到的藝術家作品,成都九方購物中心看到的「傘的詩雨」(2017) 就是商業空間的室內裝飾的概念(有可能是有期間性的,無法確認事隔一年是否仍在),藝術價值雖不高,但姐仍喜歡它用字流串出詩雨的情境,因而印象深刻。

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在瞭解成都的商業地產競爭白熱,九方是經過改裝後以書店式購物中心重新定位後再開幕,聽過項目總經理的演講,以放大書店做為主力店的招商策略,將整個商場以書店式主題來定位,故為在挑高中庭區,從高處即以傘做堆疊,將文字自高處流串下來,如詩雨般的裝飾作法,吻合商場主題。

在經營競爭的成都市場中,亟力拉回市佔的用心予以敬佩。

可以採光節能的Fulton Centre

位在紐約曼哈頓下城的 Fulton Centre,從地面層一進去,看到紐約各線的地鐵標示排成一排,可以聯想到這棟大樓肯定是交通轉運中心!曾經和紐約朋友聊過紐約建築,他就提到這棟 Fulton Centre,說這棟所採用的天井式採光令人讚歎。

今年四月剛好在西田世貿中心附近,便繞來看看,而這篇吉客文的發想,也是因為這個場域將一連串有印象的 Atrium 做了個梳理。

再貼近一點看,找尋傳說中的天井,在抬頭之前,先看到了零售餐飲空間,這種車站式的商場概念,是很理所當然的商業模式,没有多想太多。

只是事後做功課時才知道,這裡也是西田世貿中心的經營管理範圍,隔了一個大街廓來營管,應該是西田團隊已當地入駐,事後招標 Fulton Centre 得標後共同經營。

最後,終於重點來了,看到了傳說中的天井式採光天窗(以下影片請點擊), 是由紐約市大眾運輸空間藝術與設計單位所主導規劃,數百片鋁薄鏡塊組合成的天窗安裝在 Fulton Centre 的屋頂,將約十六公尺高的自然光導入地下層的地鐵月台採光,繼1945年以來,這是第一次以建築設計方式採自然光進到紐約地鐵所在的地下層(搭過紐約地鐵的都知道,其月台之 "不自然" 及 "不舒服" )是跨時代的創舉。

城際間感知大街小巷 字裡間書寫大街小巷

曾幾何時,旅行已不再是地標式的到訪,旅行成了只是城際間的移居工作與生活;何其有幸,吸一口氣的同時,也吸進了不同城市的氣味。

既然是在城際間的移居工作與生活,告訴自己要感知每個移居的大街小巷,並書寫出大街小巷的見聞,像是這篇,看到了不同的穹頂天井、挑高中庭予以綜合梳理。

感知與書寫成了姐在移居時的功課。

【註1】資料來源:http://www.greece-is.com/art-athens-underground/ "This is certainly one of Athens’ lesser-known, must-see sights. The installation titled Atrium, by George Zongolopoulos (1903-2004), in the city’s busiest station, Syntagma, reaching 20 meters in height and 8 meters in diameter, steals the show. The sculptor had a remarkable sense of space and always worked closely with architects. He produced this work at an advanced age, in 1999, using his trademark umbrellas as protagonists, together with elements of water and movement. Atrium represents the only work of art not purchased for the metro, as it was donated by the artist himsel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