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吉 客 分

NIHAO

作家相片城際小巷旅行人3號

設計新天地 |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已更新:2019年12月15日


何謂設計?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計畫性安排,朝個人設想目的著手,並分成很多種類型,像是服飾、建築、藝術、工業等各大領域 ( 如先前介紹的 光之盛典Luminarie、潮流来袭 | KAWS:HOLIDAY,就是各種領域的設計表現 ),以工業設計來說好了,透過了設計者以工學、美學、經濟學為產品進行的設計,讓產品不單純只是可用,而是要從產品的整體外型、顏色、材質、功能等有所突破 ( 創造的行為 ),今天水弟就要來介紹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 以下簡稱台創 )。

台創為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於2003年成立國家級設計中心,在2004年正式啟動,以創意設計驅動創新、推動產業與經濟發展,並提升設計人才原創能力、促進國際設計交流,加強產業市場競爭力與提高附加價值,讓台灣設計於各領域發揮影響力。( 參考官網 )

台灣創意中心

以下就來介紹台創內四個區域

- 設計點

設計商品展售空間,販售了金點設計獎、iF Design Award 等國內外獲獎商品,透過設計師的獨特的構思,讓商品是有溫度的與生活有所聯結 ( 將設計的美學理念融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 ),使消費者感受到每件商品的獨特性及設計師的理念,並透過線上及線下結合,希望能讓來此的消費者看到設計的創新力量,為推動優質的設計品牌及作品努力! ( 如下圖 )

下面來介紹金典設計以及iF Design Award

金典設計

金典設計獎賽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 ( 台創執行 ),從2015年起針對不同目標族群分設「金點設計獎」、「金點概念設計獎」及「金點新秀設計獎」等。

- 金點設計獎,為已銷售之商品 ( 申請者為業者或設計公司 ),選出後將授與「金點設計標章」,並選出「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象徵最高榮譽。

- 金點概念設計獎,為針對尚未在市場上銷售或生產的作品,期望聚集全球創新概念設計,成為未來創新設計之理念。

- 金點新秀設計獎,為褒揚台灣大專院校之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生之作品,希望發掘未來新設計人才。

iF Design Award ( iF產品設計獎 )

iF產品設計獎,於1953年由德國國際論壇設計公司創立,每年約有來自37個國家, ( 超過2000件以上作品 ),該獎最高地位為IF產品設計獎金獎 ( 素有產品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 )。

- 不只是圖書館

專為設計師規劃的圖書館,內有100種以上國內外設計雜誌、期刊,及3萬本設計藏書 ( 工業、建築、服裝、藝術書籍 ),提供給完整、快速的設計趨勢與資訊,而除豐富圖書外,還規劃了展覽、咖啡 Bar 等空間,使其功能更多元多變。

進入圖書館前的展覽區 ( 如下圖 ),為富山工藝X台日設計:KITOKITO ( 備註1 ),展期為2019.2.23 – 3.24。

圖書館內 ( 如下圖 )

- 台灣設計館

第一座以「設計」為展覽主軸之博物館,於2011年正式營運,不定期推出多元化、跨領域展覽,希望透過不同領域的設計展,來傳遞生活美學及美感。

此次展覽為 - 軟:硬 - 實踐跨域創新的未來 ( 備註2 ),展期 108.1.22 - 4.14。( 如下圖 )

- 美國創新中心

2014年台創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共同設立,為亞洲區第一個結合數位設備與數位學習的數位中心,推廣數位學習、分享美國創新科技、趨勢,以「創新、創業、數位、文化、設計」主軸,提供大眾、創意工作者、企業及青年學子相關課程,共同創造數位經濟、數位轉型的新時代。

( 取自Google )

心得:

台灣大多以代工出國為主,在設計產業上則相較弱勢,水弟雖不是設計人,在逛完台創四大區域後,認為的弱勢不在於產品的構思,而是在於推廣方面。

推廣像是該如何讓民眾以及世界看到,故透過台灣設計館,讓參觀的民眾及世界各地的朋友,看到屬於台灣自己的獨特味道,及在設計點內販售,讓一般民眾及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能購買到設計產品,更加推廣出去!

不過若設計師們局限於此將不會有更大突破,故設有不只是圖書館及美國創新中心,提供國內外資源讓設計人才們能更精進自己、補給自己不足地方,讓台灣設計產業上有強大的支援,若未來有到松山文創園區的朋友們,水弟也很建議來看看台創的四個區域,相信您能更了解設計!

備註1 :

日本有句話說:「春天的富山非常美味。」,其源頭就在富山灣裡,依傍山林、鄰近海洋,用「きときと」(Kitokito)指其海鮮相當的新鮮好吃的意思。而富山縣擁有400多年的工藝製作歷史,藉一系列工藝設計展現來自富山的金屬、漆器、和紙、玻璃、陶藝等作品。

備註2 :

「軟:硬 - 實踐跨域創新的未來」,該展為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Studio Shikai團隊策展,透過「軟」、「硬」間的對話,以未來為軸線,從數位科技、智慧材料、職人工藝及城市設計等多元面向。

177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