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門商圈 | 臺北府城。北門
已更新:2019年12月10日
昔日的臺北府城 今日的西門商圈
對於在台北常搭捷運的人來說,東門、西門、北門、小南門(如下圖框起處)這幾站應該不太陌生才對,最近工作緣故蠻常跑西門,更常搭到這幾站,對這幾站也產生了好奇心,查了一下原來是有關聯的,工作之餘,琪姐常說的:要多瞭解商圈,上次水弟去了「西門紅樓」看看文創空間,最近到了平常「只經過,没到過」的「北門」看看。
介紹北門前,先來介紹台北府城,在清治時代後期,在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建構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池,也因臺北府所在,又稱為臺北府城 ( 如下圖 )。
前面所提到的這幾個捷運站,就是當年台北府城的城門 ( 東門、西門、北門、南門、小南門 ),不過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所有城牆與西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 如下圖,為當年五座大門所在位置 )
北門 - 承恩門
進入這次主題「北門」,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為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在清朝時期為臺北府城北門 ( 城的正門,又稱為承恩門,取意「承接天恩」之意 ),當時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而一般平民則由南門(麗正門)入城。
北門在設計上有阻外敵於城門之外的防禦能力 ( 甚至拱門上掛上題有「巖疆鎖鑰」的匾額 ),可惜甲午戰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台北城內相當混亂,依維基百科上所編述內容:當地紳商求自保且希望日軍進城管制的狀況下,開北門引日軍進城,固若金湯的北門,就這樣不費一槍一彈地為日軍所接收。
屹立不搖的北門
除前面所說的日治時期北門真的歷經相當多的波折,水弟記得原本要興建北門高架橋時也要拆除,好險民眾與學者力挺保護之下,最後緊貼北門旁通過,而在2015年台北市政府啟動的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戶計畫」,將北門的景觀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旁的北門高架橋,並在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 ( 也就是現在的北門廣場 ),希望塑造為如同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站在廣場前看著它,水弟想像著當時官員入城時的景象,還挺帥氣的! 也好險當時有將重要的歷史古蹟保留下來,水弟才能在見到雄赳氣昂的北門呢!
如果你有朋友來台北,記得要帶來台北的新景點:北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