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的新視界|知青科普書推薦:How to Read Skyscrapers
已更新:2022年10月4日
第一次以預購來買的書
「未出版先預購」的構成要件:對作者有信心及對內容有興趣!是的,這本口袋大小尺寸的科普書作者是二位英國建築歷史學教授:Dr. Edward Denison 及 Dr. Nick Beech ,以史觀帶入來看全世界「摩天大樓」的建築科普書。本來這系列的書就是姐在旅行時喜歡隨身帶的「機上書」, 之前有分享一篇「讀橋」(連結在這)就是讀了同系列的書:How to Read Bridges 的吉客文, 而這本書作者也是 Dr. Edward Denison。對作者肯定是有信心的!
而內容呢?這要提及學生時代的朋友,他是建築系的高材生,他說他崇仰地球上的地景,除了自然地景,就是建築師興建的大樓了。至此,小時候的姐也對建築產生了欣賞的興趣!
How to Read Skyscrpers 是姐在2018年12月預購的,今年五月才收到,迫不及特地看了書的內容,這二、三個月也帶著它旅行,及照著它收錄的建築來檢視姐曾看過(經過)的大樓,工作之餘,給自己一點功課,沈思地球上人類創造的地景。
和 Edward Denison 博士的共事
也是另外一本書勾起的緣份,2017年的聖誕節,挑了一本 30-Second London 的書做為「假日書」,主編也正是 Dr. Edward Denison(書中結合了數位英國作者),這是姐被 Denison 教授圈粉的第一本書(當時,正在為倫敦考察團準備師資)。
下圖是 Denison 教授在去年(2018)11月授課的畫面,他的講題是「倫敦歷史及其商業」;在此之間,我們有多次的郵件聯繫及溝通,從事前的溝通可以得知他對歷史視角切入每個事件及建築(或商業)時的重視,這和姐所期待的師資不謀而合,真是「書中自有黄金師」啊!
有史觀時序的書就有梳理的效果
很傳統地,姐對 Skyscraper (摩天大樓) 的印象是跳出紐約曼哈頓及香港的畫面,是不是很典型及很狹義的「摩天大樓」印象?!這也許多多少少受「台北101」 的影響,在台北期間工作時,姐的辦公室一直都在她附近,看著她從素地動土及興建,至落成後,每天看(從台北市區的角度幾乎都看得到),也就習慣了她的高度,覺得那樣高到天的高度才是「摩天大樓」。
(Photo Credit | Chi Hsu, Taipei in 2015)
但在讀了這本書,從二位教授整理的史觀角度,依時間軸來看,在有高層大樓的年代之前,古時代也是有「高建築」的,人們總想著從高處往下看。
For thousands of years, long before the skyscrapers of the modern world, humans have built upward, desiring to look down on the earth from above.
這類視角的建築包括:巴比倫塔、埃及金字塔、科隆大教堂、比薩斜塔等等。
隨著書的陳述架構,對 Skyscraper (摩天大樓) 有了新的視角,是比較廣義的認知了。全書的內容架構分為:
Building Tall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ies
New Urban Forms
American Skyscrapers
Global Proliferation
American Giants
Weird and Wonderful
Mega Skyscrapers
這是一本由紐約出版社發行的科普書,自然書中提及較多內容在於美國的超高建築,收錄在 American Skyscrapers 及 American Giants(狹義印象的摩天大樓也確實是來自芝加哥及紐約),亞洲地區的超高建築,則收集在 Mega Skyscrapers 的章節中。其實,在閱讀本書之前,已去過一些地標型大樓,也曾寫過吉客文,如:
紐約城之摩天大樓群(書中分類在 Mega Skyscrapers)
(Photo Credit | Chi Hsu, New York in 2019)
1934 遠東第一樓|上海國際飯店(書中分類在 Global Proliferation)。
(Photo Credit | Chi Hsu, Shanghai in 2019)
(Photo Credit | Chi Hsu, Shanghai in 2013)
「摩天大樓」的基本概念
整本書中的第二~四章節(New Materials | New Technologies | New Urban Forms),將「摩天大樓」的基礎打底概念予以梳理了,這對姐非常有幫助,因為在到訪各都會城市時,身處已在高樓叢林的地標大樓時,對單一建築的介紹理解難免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窘境。Denison 和 Beech 二位教授將建築語彙及建材的演進予以描述,淺顯易懂地將高度推高的建築工法及其在都市土地使用分區上的管制做了說明,對之前去過的摩天大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一種「哦~原來如此」的感悟)。
Weird and Wonderful
而在後面的章節,是將現代都會具體已建的高層建築予以分類,其中不少是姐曾到訪及仰慕(如前文中提及的二處),及期待有朝一日能親見的。前面的內容是慢慢閱讀,鋪陳對之前不知何謂「林相」的不足!而後面章節則是快速瀏覽,分別將看過、去過、想去的予以標記,然後再逐字閱讀,而這段閱讀時間是落在琪姐隨著漢爺在東京出差的時候,所以,不自覺地,對有無東京的建築設計予以特別注意,而其中有棟分類在 Weird and Wonderful 的待整修建築引起姐的濃厚興趣,該建築即是 Nakagin Capsule Tower (紅圈起的建築物)。
(Photo Credit | Chi Hsu, Tokyo in 2019)
從整排建物看去,對一格一格的架構是否已產生好奇呢?但與畫面中左側的建物相比,是否也可以看出它的老舊程度?這棟中銀膠囊大樓,建於1972年,被認為是現代建築史上首座真正以膠囊般的建築模塊興建的住宅大樓,位在銀座地區,由黑川紀章設計,提供予單身男性工人,共包含了140塊預鑄建築模塊,每一個獨立單位(膠囊)被設計為可以獨立更換。
回到書中的介紹(下圖右頁)可看出,膠囊獨立更換時及內部居住空間的示意圖。是不是很難想像住在裡面的情景呢?姐在想,在二位教授的分類中,這應該會是屬於 "Weird" 的一種吧!奇怪的是,在這本書中,正宗的「摩天大樓」好幾棟,但姐對 Weird 大樓倒是先產生了好奇,為了能看「中銀膠囊大樓」,特別安排了半天到「銀座」附近逛逛,並按圖索樓,從逛大街的「中央大道」一路走來這棟「中銀膠囊大樓」,誠意十足吧!
最有FU的大樓
整本書介紹的高層大樓,最讓姐有FU的,一棟是高雄的85大樓(85 Sky Tower),另一棟是利物浦的皇家Liver大樓(Royal Liver Building)。
高雄 85 大樓被收錄在二位教授的書中(Global Proliferation 章節),深感予有榮焉;高雄是姐的出生地,從書中的解讀才確認這建築造型是以「高」雄的字型來設計的,1997年建成時,曾是台灣的最高樓。高樓層區的飯店餐廳,是可瞭望高雄港的美食場所,是姐和高雄家人們曾經家庭聚會的歡樂天地。
(Photo Credit | Chi Hsu, Kaohsiung Harbour in 2018)
利物浦的皇家利物保險大樓(Royal Liver Building),在利物浦港最興盛時期,1911年興建成後,至1960年代,是英國最高的大樓。並且在 2004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利物大樓外型又穩重(對稱)又典雅(線條),也影響了後期在紐約、莫斯科及上海興建的大樓,分別是:Manhattan Municipal Building(紐約), Seven Sisters(莫斯科), 及 Custom House(上海外灘)。
整個利物浦港區在繁華落没後,在地方政府招標更新計劃,由 Grovenor 得標開發了 Liverpool ONE,漢爺曾參與這個專案的市場調查研究,對利物浦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很有感覺,也因此我們對利物浦特別有FU啦!
(Photo Credit | Chi Hsu, Liverpool in 2015)
科普書值得完整看一遍。想到某棟大樓時,再看一遍。
科普書是姐很喜歡的一種書的類型,有邏輯、有專業、有故事,需要有專業背景的人士來當寫手(作者)劃。重。點。;是值得從頭到尾看一遍,快速長知識的書種。How to Read Skyscrapers 就是這一類的書籍,值得放在咖啡桌上的知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