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吉 客 分

NIHAO

作家相片吉客創生

Art Deco | 芭芭拉讓邁阿密也文青

已更新:6月21日


 

吉客鏈:「邁阿密風雲」海灘 X 裝飾藝術建築群 X Barbara Baer capitman

 

邁阿密海灘的「風雲」太耀眼!

(Photo Credit | Chi Hsu)

身在 Miami Vice 的場景,一整排面向海灘的飯店所代表的「裝飾藝術」建築群,似乎有看但没有見。對慕「邁阿密」之名來的旅客,換裝衝向海灘時,顯少注意到海洋大道旁所保存這片建築群的推手是何人物了!


而這也是姐對「邁阿密」的最初想法,直到當地友人提示:臨南海灘(South Beach) 的建築群值得一遊。

Barbara Capitman Way


果然,在四天的輕旅行中,在這建築群的行程,是收獲最多的,整理的照片,想先分享以下這四張組圖,看得出有什麼共同點嗎?


 

共同點就是:Barbara Baer Capitman:是個人名、街名、立碑名、也是作者名,她就是保存「Art Deco 裝飾藝術」建築群的推手。很崇敬為當前(當時)人們都看不上眼,都不珍惜的現有文物挺身而出的智慧和勇氣,Barbara 為「Art Deco 裝飾藝術」建築群挺身而出,遊說地方政府及阻止開發商拆遷,是要有很深刻的研究與體認來執著其價值,並支持她的行動,進而吸引了有同價值觀的藝術/文物/地方建設的關鍵人物。


(Photo Credit | Chi Hsu - Map Source | Google)


而姐對她的認識是從當地文物館所陳列的海報資訊所油然生起的;引用她說過的話:"My whole life had been Art Deco. I was bor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eriod and grew up during the height of it. It's a thing of fate." 生來逢時,時勢所趨,Barbara 命中註定要和「裝飾藝術」結緣。


在她的努力奔走,維護保留了「裝飾藝術」建築群,生前(1990 過世)最後也出版了一本「Deco Delights」的專書(1988年出版),記載著始末及詳載了1979-1983年之間的保存改造工作。有幸地,姐還能買到這本書(二手的),能閱讀她在生前希望留予後人的回憶錄。今年是 Barbara 一百歲的冥誕,「邁阿密保存設計聯盟」也在臉書粉專上向她再致意。


(Photo Credit | Chi Hsu - 攝於「裝飾藝術」建築群文物館)



Self-guide Audio Tour

在步行距離內,散步式的深度導覽,台灣近幾年已見盛行,甚為欣喜;姐的旅遊,很喜歡參加這類型的「故事導覽」參觀,有時是坐城市觀光巴士(波士頓)、觀光船(芝加哥)、有時報名散步套裝行程(紐約) 、有時預約個人專屬導遊(西安);但這次姐是租「自助導覽機」依規劃的路線地圖自學當地文化,有個「自助旅行」的好處:想坐就坐,想停就停,自己隨心所欲。



(Photo Credit | Chi Hsu)


但自助旅行的挑戰就是什麼都要自己去做,也没人得商量,就像在中餐的時候點了這杯巴西經典「Mojito」, 看似檸檬薄荷雪碧,但酒精濃度也有10%,點小杯的,但上桌時,這看以不是「杯」,倒是像個「碗」。無法喝完,當開始覺得微醺時,才喝了三分之一,但不能再喝了,再喝就無法好好走路欣賞「美屋」了。


欣賞重點


這趟是臨時起意的輕旅行,没有特別準備行前功課,所以特別先到「裝飾藝術建築文物館」,希望能建立個框架,有什麼要欣賞的重點能快速梳理。但很意外地,這應該是要資訊豐富的文物館,及藝術價值要體現的知識傳播站,其內容品質卻簡單的可以。


不過,還是有點小收獲的:姐在這張示意圖前站了很久,想從這外觀型似台灣五,六十年代所興建的四層公寓裡,到底有什麼 Barbara 要保留的?從建築特色名詞介紹裡,看到了「Eyebrow」(是臉部的眉毛嗎?)引起了好奇,而希望能在自助導覽的內容中看到這個特色。


(Photo Credit | Chi Hsu - 攝於「裝飾藝術」建築群文物館)


看完文物館的陳列,在服務台借了導覽設備,一張折頁地圖入手 - 12 棟建築介紹及路線,開始了邁阿密文青之旅。



從導覽說明內容中得知,在邁阿密的裝飾藝術建築群的設計風格有二大階段:第一階段在 1926 - 1936,第二階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階段正值巴黎設計主流後(1925年在巴黎舉辦的國際現代藝術裝飾工業博覽會),建築語彙中有雕像、雕花、噴泉等華麗式設計;而第二階段則因為時局緊張,經濟緊縮,建築時負擔不起過多裝飾材料,遂而簡約至流線式的構成,成為帶有美式工業風裝飾的建築。


有關「Art Deco」:這名詞被應用的頗廣泛,姐相信邁阿密的這片歷史保留建築群,是有經過相當的質變過程,還是先來看看維基百科上的基本定義


  • "「裝飾藝術」是一種蕪雜的風格,其淵源來自多個時期、文化與國度。從縱向的角度說,裝飾風藝術似乎繼承新藝術而來;從橫向上看,它又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蓬勃發展的現代運動並行發展並互相影響,儘管兩者存在著本質分歧。"


隨時間及地點不同,即使在美國同時期,在紐約摩天大樓中,也有依循「裝飾藝術」的大樓,如:特萊斯勒大樓,而在邁阿密海灘則是低層建築,以飯店住宿使用為主。



如粗眉的陽遮|馬卡龍色系般的夢幻建築


進入實際的自助導覽,看到了前面提到的「眉毛」,實為「陽遮」「雨遮」的功能,這在以下第二張圖看得特別明顯,正午時的陽光直射,如果没有寬厚加大加長的陽遮擋住烈陽,整個室內會被熱到的程度,生活在亞熱帶的姐是可以完全想像的 - 有如「蒸籠般」的感覺。


(Photo Credit | Chi Hsu)


在邊聽導覽解說,邊看著眼前的建築,拍了照片回來,還是要看書來更進一步的瞭解,而能回到當時的動機與過程,就是最有幫助的。


Barbara 書寫,由建築攝影師 Steven Brooke 共同出版的「Deco Delights」瞭解到了在開發商進駐搶地,想要推倒既有小型飯店,興建星級飯店規模的時機點,Barbara 推動及行動守住了這片建築群。協助原所有權人重新設計已褪色的外牆與內裝,經過了全面普調,定義了 1,200 多棟建築為歷史保留區,並逐一檢視重新粉刷具亞熱帶風格色系的外牆,再次亮麗的建築群吸引了好萊塢片商及導演的關注,透過電視影集及電影的全球推播,邁阿密海灘在「大蕭條」之後,再次吸引了觀光客,而保留下來的建築,大部分就定位成中產或小資家庭都能負擔的飯店,讓需要安排渡假的家庭,都能來到邁阿密海灘。


時至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來到邁阿密海灘,享受陽光、美食。


不要忘了這位 Barbara 女士的遠見與行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