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吉 客 分

【台東走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卑南遺址公園

已更新:2023年4月25日


幾年前曾走逛 Museum of London,看到 History, Right Under Your Feet,就對考古學中「文化層」有近在咫尺(腳下)的印象(更多可點這裡


上週到訪台東第一處國家級的博物館 - 卑南遺址公園的展示廳,也有類同的概念 - 我們生活在遺址上;從倫敦到台東,姐可以連結到 - 台灣的考古已啟動(多年)且受到重視了!


(Photo Credit | Chi Hsu)




依官網所述:1980年7月,現今南迴鐵路臺東新站(原稱東線鐵路卑南站)及調車場進行興建工程時,大規模的施工揭開蘊藏豐富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註1】

姐也梳理了該館在台東係有兩個展區:一是康樂本館,二是卑南遺址公園(就在考古現場旁),印證了該館的願景是在於啟發大眾對於臺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


(心智圖製作|Chi Hsu)


在遺址公園內的考古現場(Photo Credit | Chi Hsu)

新石器時期的「月形石柱」


在展示廳有面牆說著有關卑南遺址應該知道的12件事:除了對國人,甚而對世人而言,這遺址揭露環太平洋島民在新石器時期的最大群聚部落,實有對全人類有著教育價值;從出土石板棺近1600具,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2萬餘件,重要完整物件都展示在廳內,值得入場參觀!


(Photo Credit | Chi Hsu)



而對姐來說,在場外矗立的石柱有如神話般地存在,有著較大的吸引力,正午時間步行到「月形石柱」,抵達前內心想著類「巨石陣」與自然界祭祀大地的神話呢!(可參閱 Stonehenge Avenue


(Photo Credit | Chi Hsu)


但以考究猜測 - 這岩石柱應是建築結構的一部分,為住屋最高的立柱(參考來源:現場解說牌 - 如圖下紅線處)。


(Photo Credit | Chi Hsu)


台東(Taitung)在東部鐵路可及性提高後,是台灣「西部人」及來台「國際人」直接向太平洋說哈囉的放電所在,而搭火車前往是時下的永續旅遊方式,推薦!



 

【註1】(資料來源:官網)1980年7月,現今南迴鐵路臺東新站(原稱東線鐵路卑南站)及調車場進行興建工程時,大規模的施工揭開蘊藏豐富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許多石板棺及棺內精美陪葬品紛紛被掀露地表,引起民眾的注意並爭相盜掘。 此一事件經過媒體密集報導,引起輿論重視。臺東縣政府呈報主管機關後,該站興建工程暫停施工,並委請臺大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率領該系學生,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搶救發掘工作。 此後十年間,宋文薰與連照美兩位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十餘梯次搶救工作。包含卑南遺址另外的發掘工作,發掘面積廣達一萬多平方公尺,出土約二千座墓葬與數萬件陶器及石器,是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也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宋文薰教授認為如果要保存卑南遺址,應該就地興建考古遺址野外博物館,這是以卑南遺址為基礎興建博物館的最早提案。歷經多方努力與期待,史前館籌備處終於在1990年2月1日成立,於2001年7月10日試營運,2002年8月17日正式開館,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10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