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吉 客 分

NIHAO

作家相片城際小巷旅行人 1 號

【淡水走讀】台灣的洋式炮台|台北淡水紅毛城 vs 高雄旗后炮台

已更新:2022年10月4日


吉客鏈:砲台賞析 X 英式建構 X 通商與海防

 

這兩座洋式炮台,一南一北;說其是洋式,英式的成分比較多一點。

(Source: Google)


此二砲台係位據當時通商開埠口岸(淡水和打狗)的置高點,在太平時期的近代,卻成為看無敵美景的好去處。

(Photo Credit | Chi Hsu;左圖為旗后炮台上遠眺高雄市區、右圖為淡水紅毛城上遠眺觀音山)



砲台的建築賞析


日前在參加林嘉澍老師的淡水走讀時,全方位東西建築都可導覽的他說:「古蹟」中最令人無感的二類建築:一是砲台,二是古墓。聽著不禁失笑,真的是這樣!在不知典故的狀況下,如三年前去過旗后砲台,幾乎是無感;淡水紅毛城從唸大學起,也去過好幾次,從未想過深究?!

(Photo Credit | Chi Hsu)


再度翻起李乾朗教授的書,他提點著砲台的觀察面向:

  • 看環境佈局

  • 看形制與分區

  • 看大砲

  • 看設備與構造


回想旗后炮台


回想三年前到訪旗后炮台,是在得知高雄友人告知這是由英國技師設計督造的,帶著漢爺在炎炎夏日正午前往感知一番。這座依港口地勢所建構的砲台,是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由沈葆楨於同年聘英國技師設計的,以中距離的射程扼守打狗港的安全。


從 iPhoto 中找出當天的照片,對照李教授書中的旗后砲台的配置圖:

(Source: 古蹟入門 第 104-105 頁)


姐回想著那天雖頂著高温,但我們還是走了一圈砲台主體,營門、營舍、和指揮所等,只是經過時,不知其所以然。

(Photo Credit | Chi Hsu)


站在觀測所上方,一覽台灣海峽無遺,這是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淡水紅毛城的砲台主體


淡水走讀的收獲良多,最深刻的是姐不曾深究的紅毛城,竟是歷經八國的主權異動,在1980年才回歸權屬中華民國;聽了認真解說的林老師的快轉歷史,眼前的紅毛城,猶如一捲縮時攝影,望著在角樓高升的國旗,地面上九面國旗隨著歷史事件,一面一面地在眼中掃過。


在終於聽到1980年主權回歸時,才自在地看著各國國旗隨風飄揚著,生在這個世代的我們,真的很幸運!


(Photo Credit | Chi Hsu)


以本篇中所感知的砲台主體內容,這座本由西班牙人於1628年所建的聖多明哥城,在天津條約的開埠條款之後,1867年英國政府與清廷訂定了使用租約,並設有VR租界碑(VR 指 Queen Victoria)。隔年即開始大事翻修供領事館辦公需要:將砲台外牆重刷上維多利亞時期房舍的磚紅色,頂層加上南北角樓。主結構還是以原西班牙式的大圓拱支撐整個厚實外牆的砲台式建築。(隨後在旁另建的洋樓式領事官邸,將另文介紹。)


撐起角樓的托架,稱「牛腿 - Bracket」, 林老師也說其型式和英國古堡的雷同。


(Photo Credit | Chi Hsu)


說起古蹟維護,修舊如舊,雖然台灣不屬聯合國成員,但台灣的古蹟修復可是依國際標準運作的;在修復粉刷牆面時,會留下原始牆面的色彩,供後人得以追憶。(如上右圖)


Port and Fort


Port - 港口

Fort - 砲台


這一個字母之差的 Port 和 Fort,問了道地英國人漢爺,他說:這純屬巧合,是没有字首和字根關連的;但就第二語文者來看,這二個字也太像了吧!似乎有些關連,而事實上,這二者在淡水和高雄是並存的,既有通商港口也有海防砲台。走讀那天,也特別帶到大砲陳列區,林老師特別介紹在嘉慶年間,駐防滬尾的水師守備營所遺留的大砲。(砲上刻有嘉慶十八年夏,其射程短,僅供當時攻打水盜用。)


(Photo Credit | Chi Hsu)



國富論


說到英國,其大國崛起,姐記得這全起因於十八世紀的三大發明(理論):一是亞當。史密斯的自由經濟,二是瓦特的蒸汽機改良,三是牛頓的萬有引力;英國的工業革命及向全球擴張自由通商,遂終在十九世紀成為日不落國。


從中國近代史來看船堅炮利的英國海軍,對外開戰要求開埠通商,在台灣的淡水、高雄,也得以因開港而成為早期開發的地區之二。推動洋務運動,加強海防,建設砲台,還得反過來跟英國買大砲。


亞當。史密斯可能没有想到,國富論中「自由經濟 Free Trade」的理論會翻動整個世界的命運。


(Photo Credit | Julie Chen)


Comments


bottom of page